华夏护理名师的传奇人生——记梅桂萍副校长(二)

来源: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卫生健康学院

时间: 2021-02-03 23:45

人物档案:

梅桂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护理部原主任,主任护师。先后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2003年抗非典、2008年抗冰救灾、抗震救灾、2010年广州亚运会医疗保障等重大任务。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全军护理专业标兵”、“广州军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学”先进个人等荣誉,荣立三等功4次。2003年以来,先后连续当选为广东省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曾担任全军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护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区第七、第八届护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积极参与护士教育培训工作,担任国家及军队多个继续教育项目,兼职护理硕士生导师,获科技成果7项、 基金2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项。

梅桂萍带领护士宣誓.jpg

梅桂萍带领护士宣誓

梅桂萍(中)在转送抗震救灾伤员.jpg

梅桂萍(中)在转送抗震救灾伤员


题记:

有人说,她就像一缕和煦的微风,处处给人春天般的温馨;有人说,她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焰,时时给人夏天般的火热。可眼前的梅桂萍,精瘦、干练,让笔者很难联想起人们对她的描述。


他人眼中的梅桂萍:

患者家属说:“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护士!”

在护理生涯中,一个叫成成的孩子让梅桂萍印象深刻。成成病情非常严重,一个月内做了3次心脏手术,连续上了3个多月的特护。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每周都要抽取健康人的血液和他的血液进行对照检验。为了帮助成成尽快康复,梅桂萍每周坚持抽自己的血液为他对照检验。

由于每次抽血都是在凌晨进行,没有同事的帮助,只能自己抽,刚开始,每抽一次血,梅桂萍都要反复在血管上扎上两三针才能成功,手臂的血管扎坏了,就抽手背的血管,直到后来,她的整个手臂的血管都被扎得青一块紫一块。孩子家长看到后,抱着她感动地说:“你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护士!”

女儿:“别人散步在公园,妈妈散步在病房!”

在梅桂萍的生命里,“护理”这两个字,已不简简单单是一份工作,一项事业,而是完全融入她生命中的一种不懈的追求。她经常是早上班,晚下班,节假日加班,把满腔的热情、满腔的爱都给了患者。对于妈妈的一次次“陪她”的承诺,年幼的女儿已经习惯了失望,她开玩笑说:“别人散步在公园,而我妈妈散步是在病房。”

梅桂萍照片1.jpg


军旅传奇:

对越自卫反击战,申请书上按血印要求上战场

腰疼是梅桂萍的老毛病了,每次腰一疼,她就会想起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斗打响那年,梅桂萍已是外科护理小能手,参战医疗队的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她多次找院领导表达想上前线的愿望,都被拒绝。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医疗队快出发时,一名队员怀孕了不能上前线。梅桂萍得知后,连夜写了请求上前线的申请书:“我是一名技术能手,又是一名外科护士,如果不能上战场保障战友安全,我这一身的技能学来何用……”写完之后,梅桂萍刺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摁下了鲜红的血印。组织上终于被她的决心所打动,同意了她的申请。“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都兴奋起来,觉得只有上前线,自己才算是真正的军人,感到特别光荣和自豪。”梅桂萍笑着说。

到了战场,危险时时刻刻都在身边,死神仿佛随时都会向你招手。特别是总攻战斗打响的那晚,半边天都被炮火硝烟染红了。为了抢救伤员,梅桂萍连续48小时奋战在医疗一线,顾不上吃饭,不愿意休息,心里只想着能多救一个战友。

有一次在运送伤员时,卡车突然颠簸起来,躺着伤员的担架从车尾滑落下来,眼看伤员就要摔倒在地,梅桂萍一个箭步冲了过去,用全身力量死死顶住担架。巨大的冲击力将她推倒,双膝及腰部挫伤,从此落下了腰疼的病根。而在硝烟弥漫的战斗前线,她不顾疼痛、疲劳和危险,先后救治护送了近2000名伤员。

梅桂萍照片2.jpg

2008南方冰冻灾害,手术未愈常住医疗帐篷

2008年3月25日,广东省抗灾救灾表彰大会在广东省委礼堂召开,作为被表彰的先进个人,梅桂萍此刻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准备再次接受膝关节修复手术。春运期间,突发冰冻雨雪灾害,广州火车站一夜之间滞留了10余万名旅客,形势一度十分危急。梅桂萍带领医疗队第一个进驻广州火车站,拉开了大规模医疗救助的序幕,那时她刚做膝关节手术不久。

“那时候真是冷,冷得人心里都打寒颤,特别是到了晚上,连骨髓都能感觉到寒冷,加上刚做完手术没多久,膝关节疼得厉害。”回忆起在广州火车站度过的那11个夜晚,至今在梅桂萍的表情上都能让人心疼,但她留在滞留旅客心中的却是一份温暖。

当时,有一名旅客让梅桂萍记忆深刻。她发现这名旅客时,行李都被挤得不见了,加上又患病在身,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梅桂萍心里觉得酸酸的,把身上仅有的一百多元钱全部给了这名旅客,并安排救护车将她接回医院救治。但是,至今为止,她都不知道这名旅客的名字。

那11个夜晚,她始终坚守在医疗帐篷里,协调指挥,医院先后组织救助了近1.4万名群众,后送近200人,收治50多名病人,受到广东省政府和受灾群众的高度赞扬,被广东省领导称为“医疗战线的尖兵”。已经50多岁的梅桂萍说:“作为一名领导,自己坚持在一线指挥,本身也是应该的,当时护理部仅有的几名助理员,家里都有实际困难,而且天气寒冷,许多突发事件容易在凌晨时候发生,我也不放心,怕年轻人处理起来没经验,所以,自己坚持每天现场值班。”

梅桂萍照片6.jpg

“非典”时期,临危受命 建立“非典”绿色通道

2002年12月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接收了全国首例“非典”病人。“刚开始,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非典’,只知道病人病情很严重,也不知道会不会传染,年轻的护士心里还是有些害怕。”梅桂萍说,那段时间,她每天查房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这名患者的病房。看到病人病情严重,她便和护士一起为其插管、接呼吸机、吸痰。

不久后,“非典”疫情迅速扩散,一时间人心惶惶,医护人员都提心吊胆在临床一线工作。上级要求她负责组建隔离病区,她立即带领护理机动小分队,不到24小时就组建起一个28张床位的隔离病区,建立收治“非典”病人“绿色通道”。

正当抗击“非典”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她的家里连续发生变故。先是丈夫因突发心脏病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紧接着母亲也因意外骨折住进了医院。为了照顾病人,她每天都到隔离病区,既指挥协调,又亲自护理,亲力亲为做好护理工作;为了照顾家人,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空挤出一点时间,去病房探望家人。在那4个多月的时间里,梅桂萍几乎就在病房里度过,直到最后一名“非典”病人康复出院。

梅桂萍照片5.jpg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以来,梅桂萍连续三届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在走访贫困地区时,她看到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无力治疗,就多方奔走呼吁,积极向有关组织提交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的建议,并利用医院心脏外科张卫达团队的技术优势,大力推动“大爱救心”慈善医疗救助活动。2006年以来,医院“大爱救心”活动先后救治18个民族近5000名贫困患儿,成功率超过98%,减免医疗费用近亿元。

梅桂萍照片9.jpg


精彩语录

“我毕生的愿望就是做一名普通的护士,认认真真地做一些护士的工作,我还有精力,还可以和病人接触,还能够为病人做一点具体的事,等忙完手头的工作,我就到科室去做一名护士,那里才是我最想去、也最应该去的地方。”

——梅桂萍  


“做了四十几年的护理工作,直到从管理和临床一线岗位上退下来,我才发现仅仅自己做好这项工作是远远不够。我们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千千万万优秀的护士在病房里病床旁兢兢业业地工作。余生我要把自己大半辈子的工作经验和专业心得传授给下一代,培养出更多的优质护理人才。”

——梅桂萍  

 

“临床工作既需要理论型学术型科研型的高学历护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实用型敬业型的护理专科人才。这类型人才比我们想像的要缺乏,而且是奇缺!”

——梅桂萍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